北区
一般来说,工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工业建立在当今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使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和生产技术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直到1990年,巴西新总统上台,承诺修改国内法律,提供药品专利,美国的惩罚才算告一段落。在同一个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竭力主张要对服务产业放宽政府限制规定,使其完全自由化。
在知识产权谈判中,美国不仅将矛头直指发展中国家,搞起胁迫来连盟友也不放过。创新和知识产权应该服务于全人类的进步与福祉,而不应沦为美国打压别国发展、维护一己私利的工具。通过简单梳理就不难看出,美国的知识产权政策奉行实用主义、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违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初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又搞起了双标。但是,如果按照美国的要求,巴西民众将无法获得更为便宜的抗艾滋病药物。
国际乐施会报告称,自1996年以来,巴西成功将艾滋病的死亡率减半,住院率降低80%。美国如此行事,巴西自然不满。1958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期,考古人员在平潭县平原镇南垄村发现了壳丘头遗址。
昙石山人耕山耘海,拥抱风浪,与大自然一再交手又彼此造就,形成了独特而瑰丽的区域文明,并在漫长的交流融合中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海洋文化元素。研究团队对两处遗址中的46个个体DNA进行测序,并将其与大陆现代壮侗语人群、台湾和东南亚的南岛语族人群,以及6000至8000年前的大陆古人DNA进行了对比分析。今天,从太平洋视角来看福建,我们将看到一部更加波澜壮阔的远古史。1986年,东山县陈城镇大帽山山脚下的大茂村一些村民为了盖房子,需要就地取材用贝壳烧壳灰,他们惊奇地发现,山坡上的土层下面就埋着厚厚的贝壳。
这就像我们做亲子鉴定一样,是一个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千万年间,沧海桑田,闽人紧随大海的脚步,搏击风浪,览尽甘苦与沉浮。
闽台的交流交往并没有因为东山陆桥沉于海底而中断,东山大帽山等遗址的发现及发掘就证明这点。壳丘头和大坌坑两地出土的陶器都以粗绳纹、夹砂陶为主要特征,很多都印有相似的波浪纹、贝齿纹、指甲纹和刻划纹等,反映出当时两岸先民对大海的热爱与崇拜,也说明两者处于一个文化圈里。董平认为,昙石山除了海洋文化特色,另一个重大价值是对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学说的强有力证明。下南洋、闯世界,爱拼会赢的个性也成为刻在闽人基因里的古老记忆。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课题——南岛语族的研究,再次把目光聚焦到福建等中国东南地区。令人欣喜的是,这几年,随着语言学、分子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利用DNA测序和分析等技术,研究推出了一批重大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及扩散提供了学术支撑。可以想象:距今6500多年前,壳丘头处于山麓与海湾间的台地之上,地势平坦,日照充足。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古今并无二致。
只有双向的文化交流、物品交换和人群移动,才能解释台湾海峡两岸在新石器时代长达数千年的文化相似性。1954年1月7日,昙石山所在的昙石村村民在修筑闽江防洪堤坝时,挖出了许多样式古旧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以及堆积很厚的贝壳。
南岛语族指讲南岛语系的族群,这个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共包含1000~1200种语言,分布地区东起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夏威夷和中国台湾,南至新西兰,总人口约4亿。一垄贝丘、一把石斧、一枚骨簪……连出一条长长的历史脐带,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科技考古全面开拓了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不能涉及的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其科学性和精确度。近年来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则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而实际情况是,任何长久的文化交流都不可能是单向的。不要以为磨石头很简单,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范雪春说,通过借助外力,史前人类将工具越做越精细,用途也越来越广,帮助他们达成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成果。福建博物院研究员、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告诉记者,壳丘头遗址是目前福建沿海发现的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也是台湾海峡西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向海迁徙的第一块踏板民以食为天。有关专家认为,它应当是与当时人们某种宗教信仰和灵魂观念有关的神器。
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壳丘头遗址距今约6500年。倪文凤 摄昙石山是典型的贝丘遗址,可以说‘福建海洋文化就从这里开始。
这些相隔万里看似毫无关联的人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却表现出超乎想象的相似性。当地渔民给打捞到化石的地方取名脚骨筒线。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整合语言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的证据,南岛语族是如何起源及扩散的这一课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探讨和回答,而如何更科学回答这一课题,学者们的探寻考证还在继续和深化。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的迁徙与混合》)首次通过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揭开了中国、东亚古人群遗传特点、基因交流与迁徙融合等若干谜团,呈现了中国史前人群遗传与演变历史。经成分分析,这些石锛绝大部分的原材料竟来自澎湖列岛。根据考古成果,专家们推断,5000多年前,这里应是另一副模样:那时的海岸线可能就在今天的昙石山一带,闽江与大海在这里交汇,先民们逐水而居,现在的福州城当时应该到处都有水域。
经专家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987年,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大坌坑文化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是台湾南岛语族的祖先文化,原南岛语族的起源地有可能是大陆的东南海岸。
纵观这些陶釜,不少底部都有火烧的痕迹,据此推测它们应该是一种炊具。研究结果表明,台湾2000至3000年前的古人与福建及其周边地区古人以及现代壮侗语人群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但是,18件陶釜出自同一座墓中,明显超出了实际使用数量的范围,这是为何?董平分析,一方面,不同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的多寡说明,这个时期昙石山人的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墓主绝非部落中的普通一员,而应是祭司或部落首领。
南岛语族:太平洋的归舟寻找遥远的原乡跨过海峡,漂洋而去,福建先民的足迹可能不只台湾岛,还有更远的太平洋、印度洋。如今,这些当年严严实实包裹在林惠祥行囊里、跨海而来的石锛、石斧静静躺在厦大人类博物馆里,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数千年前的样貌依旧。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推断,昙石山遗址距今约5000~4300年。大约一万年前冰河期结束,海水上升覆盖陆地,形成了台湾海峡,东山陆桥在距今约8500年前淹没于海底。
尽管肉身已经逝去,遗骨却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出现在今人面前,吐露隐藏千年的秘密。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先民已经能够驾船出海,往返于海峡两岸,获取生活资源。
从考古收获来看,我们也许低估了先民们的造船和航海能力。壳丘头文化并非孤立存在,除了福建发现的平潭祠堂后遗址、闽侯昙石山遗址下文化层、闽侯溪头遗址下文化层等之外,南至漳州、金门,东到台湾,皆存在与壳丘头文化特征相似的文化类型或遗址,其影响力甚至覆盖到更远的越南所在的中南半岛。
2002年至2003年,福建博物院等机构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大帽山遗址距今4800年~4300年,与昙石山文化年代相当。如此寻常的小山丘,却因为1954年的一次意外发现,改写了福建的历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